深度关注 | 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透视之三 增长引擎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 李云舒
近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举办,515家中外企业和机构参展,集中展示各链条上中下游关键环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图为观众在链博会上观看和体验智能汽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理解中国经济,要将其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考量。今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近来,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在内的诸多国际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预期上调传递出什么信号?中国如何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记者采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刘雪燕。
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记者:11月29日,OECD发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2.9%,低于上次预测的3.0%。当前全球经济状况如何?
张燕生: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面临通货膨胀、需求疲软、动力不足等困境,主要表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2023年世界经济比2022年更加艰难,且经济表现有分化趋势。从GDP增速来讲,IMF预计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放缓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各经济体间经济增速也将继续分化,即复苏形势较好的经济体可能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但一些经济体可能会出现财政紧缩、经济减速的情况。
第二,世界经济增速处于长期均衡水平之下。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是2001年(2.5%)以来除全球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期间的最低水平,且远低于全球经济在2000年到2021年期间的平均水平3.6%。IMF还预计,全球经济的中期增速预测值为3.1%,处于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
第三,金融风险上升。金融风险上升的一个基本原因就是全球高通胀、高利率水平。美联储采取激进加息的方式来控制通胀,造成很多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调整并带来风险。2024年若美国进入降息周期,又会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新的震荡。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债务问题也值得担忧。
记者:如何看待近期国际机构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普遍上调?
刘雪燕:国际机构普遍上调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一方面是由于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表现强于预期,经济增长在更高水平中枢上趋于均衡。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4.9%,环比增长1.3%,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首先,区域结构、行业结构更加均衡,内需支撑进一步增强。其次,动力不断优化,工业不断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绿色产业动能强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爆发式增长,出口结构不断优化。第三,活力不断增强。居民消费倾向持续回升,消费活跃度提高,企业商品、资金流通速度加快,市场预期持续改善。第四,效益显著提高。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0.7个百分点,企业经营迅速改善,单月利润实现较快增长。
另一方面是由于后续经济运行积极因素不断积累。首先,近期我国出台的包括万亿元特别国债在内的政策释放出积极信号,充裕的政策空间、丰富的政策储备、持续完善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宏观调控政策框架,也增强了国际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其次,短期经济运行信号积极。工业企业原材料、产成品“两个库存”状态转变,显示企业积极备货扩大生产;消费者信心指数、预期指数持续改善,消费由疫后修复逐步转向平稳增长。三是风险隐患将持续化解。我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为经济回稳向好提供强力保障。
张燕生:今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一系列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全面、辩证、准确认识经济发展大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我国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展前景光明。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国际机构预测值上调符合中国经济实际表现。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发展阶段,具备较多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今年我去多地调研,有两个明显的感受,一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思变求变,在创新方面的行动更加自觉,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升级,另外基层创新活力不减,内生动力在恢复,这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长期向好底气十足,新兴动能潜力十足,改革开放决心十足
记者: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从何而来?
张燕生: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我们可以看一个指标——全要素生产率,即所有投入要素对产出增长贡献的能力,体现了经济增长的空间和潜力。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近40年保持在1%左右,最近10年甚至不到0.7%。而在过去40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超过3%。
实现经济增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增加要素投入量,比如增加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属于粗放型、外延型增长,但可投入的资源数量是有限的,资源要素不足时会遇到增长极限。另一种就是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属于集约型、内生型增长。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也就是由第一种方式转向第二种方式,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判断。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潜力,提高相对全要素生产率,关键要靠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教育和人力资本开发、新型城镇化发展、扩大内需引发规模效应等,要继续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正确道路前行。
刘雪燕: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稳增长政策发力显效,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极大提振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今年1月至10月,中国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947家,同比增长32.1%,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士、荷兰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10.3%、94.6%、90%、66.1%和33%。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前景的信心,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长期向好底气十足。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人群形成的超大规模的,有统一语言、财税、商品和信息自由流通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是全球最稀缺的市场资源。完整的产业体系、完善的配套能力和日益完备的基础设施网络带来的供给优势,近9亿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2亿人的技能人才和总量居世界首位的研发人员组成的人才优势,使我国在兼具“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双重角色的同时向“研发中心”迈进,这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坚实底气。
二是新兴动能潜力十足。以新能源发电设备、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为代表的经济新动力快速成长,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极。
三是改革开放决心十足。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高标准经贸规则,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权益保护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努力打破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深化数字经济领域改革等措施,坚定推动改革开放。
把互利共赢的“蛋糕”做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记者:“脱钩断链”如何影响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在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燕生:近几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全球供应链受到了需求疲软、疫情影响、地缘政治三方面冲击,鼓吹“脱钩断链”的少数人正在和谋求合作共赢的国际社会大多数进入一场“拔河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做到挂钩不脱钩、合作不对抗、开放不封闭,努力凝聚团结合作的力量,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风雨面前,中国向来逆势而上。面对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尽显大国担当;面对2008年国际金融海啸巨大冲击,中国经济不仅屹立不倒,而且在应对中发展壮大,不断跃上新的台阶,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
机会面前,中国向来寻求共赢。无论是举办链博会、进博会、数贸会等国际展会,还是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都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核心诉求是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全球化前行,把互利共赢的“蛋糕”做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一系列举措彰显了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接下来关键在于细化落实,将政策的含金量转化为企业获得感。
记者: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影响下,全球贸易也处于疲弱态势。如何看待我国今年的外贸表现?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和机遇?
刘雪燕:我国今年的外贸表现,可以从几方面评价。一是从总量看逐步向好,今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规模逐季抬升,且月度进出口逐步向好。二是结构不断优化,从前三季度来看,产业链更长、附加值更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为65.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为53.1%,提高3.1个百分点;“新三样”产品出口额合计同比增长41.7%,占出口总额比重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三是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前三季度,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4.4%,保持较快增长,21个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6%,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至18.3%。
我国外贸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物价体系紊乱对全球市场经济运行产生负面作用。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增加,乌克兰危机、新一轮巴以冲突对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贸易保护主义有增无减,影响全球贸易增长。
我国外贸发展也面临市场、产品、技术等机遇。一是“新市场”机遇广阔。当前国际格局从低速全球化向加速区域化方向演进,我国正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持续推动区域多边合作的领域和层次,为外贸企业开拓新市场提供了广阔机遇。二是“新动能”潜力巨大,以“新三样”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市场广阔。三是“新技术”积极赋能,提高外贸行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扩展销售渠道和市场空间,为外贸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有信心、更有条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和新机遇
记者:中国经济如何继续顶压前行,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更多确定性?
刘雪燕:首先,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全球范围内较快的经济增速和高质量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修复。继续加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
其次,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企业、市场、财金、收入分配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消除经济运行梗阻,释放经济活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与世界形成更多良性互动。继续深化制造业对外开放,加强产业领域国际合作,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分类有序推进金融、保险、电信、医疗、教育等服务业扩大开放。扩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多边和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张燕生: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首先中国经济自身要更加稳定和开放。事实证明,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是全球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经济复苏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发展壮大。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这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应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我们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动力优势以及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空间,有信心、更有条件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和新机遇。
中国法治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